38岁网红洋媳妇猝然离世!低血糖这个“隐形刺客”竟能夺命?这些救命知识必须看!



杨奇娜个人抖音号发布了讣告。抖音账号截图
2025年4月2日,因跨国婚姻和传播客家文化走红的“洋媳妇”杨奇娜(Viviana Cardoso)因突发低血糖猝然离世,年仅38岁。这位来自阿根廷的“长汀形象大使”,前一日还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生活的温暖画面,却在盛年因一场看似普通的低血糖意外陨落。她的悲剧不仅令人痛心,更揭示了公众对低血糖的认知盲区——它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的“隐形杀手”,更可能悄然威胁每个人的生命。


FLOWER CLUSTERS
一、低血糖的成因:不只是“没吃饭”那么简单

低血糖的诱因复杂,需警惕以下高危因素:
1. 药物过量: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后未及时进食,或自行增加剂量(占低血糖病例的70%以上)。
2. 饮食失调:长期节食、偏食、酗酒(尤其是空腹饮酒),或餐后剧烈运动导致能量消耗过度。
3. 疾病影响:肝肾功能不全(影响糖代谢)、胰岛素瘤、垂体功能减退等疾病。
4. 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导致“无症状低血糖”,或长期血糖控制过严引发反调节能力下降。


FLOWER CLUSTERS
二、低血糖的症状:从“心慌手抖”到“无声昏迷”

低血糖的表现因人而异,需警惕两类信号:
• 自主神经兴奋症状(早期预警):
• 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面色苍白、焦虑(常见于健康人群)。
• 中枢神经症状(危险信号):
• 头晕、视力模糊、行为异常(如言语混乱)、抽搐、昏迷(易被误诊为脑卒中或醉酒)。
特殊风险:老年人或长期糖尿病患者可能直接出现“无症状低血糖”,夜间或清晨尤为危险。


FLOWER CLUSTERS
三、低血糖的诊断:数值与症状并重

诊断需结合血糖检测与临床表现:
• 诊断标准:
• 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
• 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
• 辅助检查:
• 胰岛素、C肽检测(排查胰岛素瘤);
• 72小时禁食试验(激发潜在低血糖);
•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排查肿瘤)。


FLOWER CLUSTERS
四、低血糖的急救与日常防护:把握黄金15分钟

急救三步法:
1.清醒者:立即口服15-20g快速升糖食物(如4颗糖果、200ml果汁),15分钟后复测血糖;
2.未缓解:重复补充一次;
3. 昏迷者:禁止喂食!侧卧防窒息,立即拨打120。
日常防护关键:
• 规律饮食:避免空腹运动,睡前血糖<6.5mmol/L可加餐无糖酸奶;
• 科学用药:糖尿病患者运动前需监测血糖,调整药物剂量需遵医嘱;
• 智能监测:佩戴动态血糖仪,尤其夜间高风险时段。


FLOWER CLUSTERS
五、低血糖的六大误区:别让认知偏差酿悲剧

1. 误区一:“所有人低血糖标准相同”
非糖尿病人需血糖<2.8mmol/L,糖尿病人<3.9mmol/L即为低血糖。
2. 误区二:“只有糖尿病人会低血糖”
肝硬化、胰岛素瘤、垂体疾病患者也可能突发低血糖。
3. 误区三:“饥饿感=低血糖”
高血糖患者因胰岛素抵抗也可能饥饿,需先测血糖再处理。
4. 误区四:“吃馒头饼干能快速升糖”
淀粉类食物升糖慢,首选葡萄糖片或含糖饮料,服用阿卡波糖者需直接补葡萄糖。
5. 误区五:“无症状=无风险”
无症状低血糖更危险,可能直接昏迷,需加强监测。
6. 误区六:“补糖后无需复查”
补糖后需15分钟复测血糖,反复发作者需排查胰岛素瘤等病因。
结语
杨奇娜的离世警示我们:低血糖的凶险远超想象。它可能潜伏在日常的每一餐、每一次运动、甚至每一针胰岛素中。掌握科学知识、破除认知误区、随身备好“救命糖”,才能守护生命的安全线。若您或家人频繁出现低血糖症状,请立即至内分泌科排查隐患——生命没有侥幸,预防胜于救治!
素材来源:质管办 陈念念
编辑:骆 旋 审核:吴文超
整理编辑:宣传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