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例突发,一例35,一例44,“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近日,松滋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连续经急诊介入的手段救治两例急性心梗患者,一例35岁,另一例44岁。对比两名患者不难发现,肥胖和极不健康生活方式是两人的共同特点,尤其35岁的这例患者,其体重指数(BMI)高达30.32kg/㎡。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一度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国家卫健委随后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一场关乎亿万人健康的行动号角的悄然吹响。超重与肥胖已然不是简单的审美问题,而是关乎全民健康素质的大课题。
6a3fea0a4d7513380360c54acba3441
体重问题之所以成为政府关注和推动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因为体重关乎健康、关乎国计民生。统计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首要致死病因,而肥胖是其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心梗与肥胖俨然成为一对危害人类健康的“致命组合”。

肥胖的定义与指标


肥胖的评估需结合体重指数(BMI)和腰围两项指标:


· BMI:正常范围为18.5~24.0,≥28.0为肥胖。计算方式:体质量(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如:身高1.67m,体重80KG,则为80÷1.67÷1.67=28.68 属肥胖


· 腰围: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即属腹型肥胖,这类人群心梗风险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腹型肥胖(苹果型身材)比外周性肥胖(梨型身材)危害更大,因其脂肪主要堆积在内脏,易引发代谢紊乱。

肥胖为何引发心梗

1. 血脂代谢紊乱

肥胖者常伴随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如同血管内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可引发血栓,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2.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糖

肥胖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发胰岛素抵抗,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3. 慢性炎症反应

脂肪组织持续分泌炎性因子,破坏血管内皮完整性,削弱血管舒缩功能,增加斑块不稳定性。

临床数据佐证风险

·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表明:腹型肥胖者心梗风险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例如,BMI正常但腰围超标者,心梗风险增加85%;BMI和腰围均超标者,风险增加56%。

· Heart杂志研究表明:肥胖心血管疾病患者体重大幅波动(≥10 kg)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体重大幅增加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2倍;体重大幅减轻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4%。

肥胖患者的血管病变更复杂更严重更难处理。松滋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近期连续救治的这两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血管病变程度均较“瘦子”、甚至高龄患者更重更复杂,心脏血管斑块往往呈弥漫性分布,取栓耗时更长,风险更高。


预防建议:从生活方式干预入手

1. 饮食管理

· 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如鱼类、豆类)摄入。

· 采用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避免晚餐过晚(建议18:00~19:00)。

2. 科学运动

· 有氧+无氧结合:如跳绳双摇+仰卧起坐交替训练,或平板支撑、臀桥等核心肌群锻炼。

·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3. 体重监测与健康管理

· 定期检测BMI、腰围、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干预异常。

· 避免极端减重,保持体重稳定更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科体重管理


松滋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肖闯主任提醒您:


肥胖与心梗的关联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尤其是腹型肥胖的危害不容忽视。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运动和体重管理,可有效降低风险。对于已患心血管疾病者,维持体重稳定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我们能够有效地预防肥胖的发生,降低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守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现在开始行动!


图片

图片

素材提供:心血管内科  通讯员  师涛

编辑:骆   旋    审核:吴文超

    整理编辑:宣传股





NEWS

文章详情 /

创建时间:2025-04-08 15:52